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《财经》胡主编最新撰文指出,不要因数据而盲目乐观,这是非常对的。

走钢丝不容易,在悬崖间走钢丝更难,如果再加上狂风暴雨,还要求盲目,好像没见过这样的真人秀。悬崖走钢丝对平衡和速度的技术要求非常高,艺高人胆大,信心源于能力,盲目乐观地走上去,结果不会让自己满意。

一年多来,从已经宣示过的政策看,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反复调整。两位数的速度是过快增长,要防止,要调控。去年四季度以来的速度被视为增长放缓,似乎又太慢,要催促,要刺激。走钢丝,慢了快了都会掉下去,而慢了再加快和快了再放慢更容易掉下去。只能从一开始就保持一个速度一直走下去,不能有变化。8%就是为中国经济找到的唯一速度,不能快也不能慢,只有严格按照这个速度走,中国经济才能好,其它速度都不适合中国。这个速度叫做“平稳较快增长”。所以“过快”和“放缓”都不行,只有“平稳较快”是唯一可行的。“平稳较快”恰恰就是对走钢丝速度的形象描述。

悬崖走钢丝对外部环境条件有苛刻要求,风向、风速、温度、湿度和能见度等等。8%速度的精准调控,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。前年,美国次贷危机的斜风刮过来,一时东倒西歪。去年又变成金融危机的逆风,向前走的速度被迫慢下来,掉下去的风险加大。如果再演变成官方从未认可过的经济危机龙卷风,那么保持“平稳较快”的8%,将难上加难。

中国经济增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中央要带领各级政府,一百多家央企和难以统计的民企及外企,更有13亿人,一起往前走,一起保持8%的“平稳较快”速度往前走。一季度数据出来,天津是16%,浙江是3%。按标准速度,天津太快了,浙江太慢了。如果按全国一盘棋的口径,一年下来,经过一系列复杂曲折的高水平精算,很可能正好就是8%。一季度全国整体速度是6%,太慢了。有的省应该加快些,别托了全国的后腿,有的省涉嫌过快,可以放缓些,别把全国带到沟里去。发改委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调节速度。当然,天津也可以根据滨海开发区的难得机遇把速度再提升到20%,以防止浙江民企“出口转内销受险”造成速度变为-2%。

如果8%仅是说说,是用于鼓勇气,增信心,应该没有什么不妥。但,如果8%是真的,是死命令,那情况就复杂了。因为速度是最难把握的,感觉慢了,一使劲又快了,感觉快了,一控制又慢了。这个省快了,那个省又慢了,投资快了,消费又慢了,内需快了,出口又慢,调来调去,一大堆调节钮,拧来拧去,手忙脚乱,太难了。控制速度不仅是个技术活儿,而且还要求过硬的心理素质,急不得恼不得。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不是靠电脑,而是靠人脑,是靠全国成千上万各级领导干部日夜不停思索的大脑,手段就是视察、调研、开会、发言、下文件。以这样的方法把速度精准地调控在8%,真是太难了。

中央确定“执政为民”,政府落实“促就业,保民生”。经济发展需要有目标,需要看得见摸得到,实实在在的目标。需要解决了多少人就业,建了多少医院,建了多少学校,治理了多少污水,建了多少新能源,建了多少新农村……等等具体的目标。这类目标较之8%的调控,在制定执行上更为容易,效果更易评判,专家更易研究,百姓感受更真切。

各项政策措施以调控速度为首要,紧紧围绕“保八”核心,根据速度决定加油或减速,根据8%倒算投资项目和货币投放。这样的政策出发点,不但由于计算过程复杂,容易造成失误和失效。而且还会被人利用,形成远离民生和就业的“利益工程”。

增长速度(即GDP)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事后统计结果和对未来的预测,用于制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参考。把增长速度做为事先设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依据,不知道是否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效果。如同开车,速度是方法,不是目的。经济发展的目的是“促就业,保民生”,政策措施应该指向直接目标,速度是用于统计总结和预测的,不应成为政策目标,应该是民生缺什么就干什么,不是根据事先定下的巡航速度,决定投不投和投多少。如果继续把“保八”或“控八”做为所有工作的核心,那我国经济和民生前景难以乐观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伍石

伍石

146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中国北京人,退休人士,以文会友,不谈公事。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