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伟大领袖教导我们“友谊第一,比赛第二”,说的是择优原则。

人在王府井,要去天安门,向西一站地,沿长安街径直走过去就到了。有人不知出于什么想法,让你先往东去通州,再掉头向石景山。还有人更奇怪,让你先向北去鸟巢,然后再向永定门。条条大路通向天安门,为什么非要抄近道?绕道还可以沿途观光,成就赞美诗若干。

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?在中国,首先是满足众多人口充分和有尊严的就业需求,其次才是别的东西。也可以说,所有别的东西都是为了就业;反过来,有了众多人口充分和有尊严的就业,才能满足别的东西的增长和发展。

经济危机最大和最直接的伤害是就业,而不是增长。增长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,而是为了实现满足众多人口充分和有尊严就业目标的方法。现在整天看到的都是,如何以投资促增长、以减税促出口、以消费促内需、以升级促调整。更夸张的是以造船促炼钢,以炼钢促烧煤,以烧煤促发电,以发电促用电,以用电促能耗,以能耗促制造,以制造促出口,以出口促运力,以运力促造船。四万亿、地方债、新贷款、大振兴;防通缩、防降价、防滞胀、防风险。凡此种种,成为各类文件、讲话、研究、分析、会议和视察的主题词,而就业问题总是若隐若现,像个丑媳妇不敢见婆娘。一大堆复杂曲折的政策措施,把就业领上了崎岖艰难的漫漫征途,目的地是那般遥远,那般模糊不清,那般令人绝望。

印钱,发钱,然后投资一条新铁路,招工搬石头,上一下新闻联播,就业问题就解决了。一条不够,就再建几条;没地了,再批地;没钱了,再印钱。铁路不够,建马路;马路不够,建码头;码头不够,建机场;机场不够,建电厂;电厂不够,建电讯网络……谁说不能解决就业,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就业。可是统计数据和社会现象告诉人们,从印钱到把工资发到新增就业者手中,过程堪比长征。

没有需求,哪来就业;没有就业,哪来需求。需求和就业就好像不是一个娘生的双胞胎。家里还有投资、贷款、制造、环保、出口、消费、医保、教育、能源等兄弟姐妹,再加上CPI、PPI、M1、M2等外国亲戚,真够乱的,比鸡和蛋的关系复杂多了。不论多乱,以增长促就业,共识清晰,但长路弯弯;以就业促增长,目标直接,但思路难开。

[subtitle=]

所谓就业,是指有工作、有工资、有尊严。在现有条件下,社会保工作、财政保工资、政府保尊严。凡提供工作岗位的机构和个人,财政均应给予工资补贴和包括减免税收在内的优惠政策,政府监督最低工资和各项福利的执行。政府近期政策,应尽最大可能倾向于人力密集型企业,把多招工企业的工资成本分散给其它少用工的社会机构承担。让需要用人的机构“用得起人”,让怕“养闲人”的机构出钱分担社会就业义务。长期政策目标应是,企业税后利润与企业用工人数达到合理平衡,政府鼓励企业寻找效率和用工和诣配置的生产方式,鼓励企业为多创造工作岗位而创新发展模式,限制企业以单纯减少用工为目的的经营行为。

政府应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,支持引导企业走上“不以减少人力成本”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道路。政府应该认识到,在中国,机器式信息型的现代化能“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”,也有可能使大部分人永远穷下去。单靠创造新行业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充分就业,必须想办法转轨现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,放弃“用机器代替人,用效率驱逐人”的发展思路。让就业成为中国企业发展激励机制的一部分。

政府“执政为民”理念的第一要义就应该是保就业,以就业促稳定、以就业保执政,所以保就业也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行政核心。就业就像治安和国防一样重要,你可以选择不当警察和士兵,但是你需要出钱。在中国这样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,需要特别重视的是,救济不能替代就业,有饭吃没工作的人,失去的不仅仅是尊严,还有希望。就业和稳定的关系在中国特别紧密,不能因为节省眼前成本而重救济轻就业。推行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经营理念,最终会大幅提高社会总成本,直至无力承担。

去年的汶川大地震,中央一声号令,抗震救灾第一,其它靠边。举国而动,连使不上太大劲儿的证监会都憋红了脸,出招救援川籍上市公司。一时间轰轰烈烈,在不到半年时间内,众志成城,抗震救灾取得了令世人嘱目的伟大成就。

在当前情况下,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“就业第一、增长第二”的立场,所有政策措施都应以最少环节、最短路径直接指向就业,不要故意或无意地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时间、距离和障碍。应该发扬抗震救灾伟大精神,发挥社会主义“举国办大事”的优越性,中央、地方、政府、企业、官员和学者众志成城、团结合作,集中精力找出“以就业促增长”的择优办法,让希望明灯照亮就业之路,让建国六十年大庆欢乐祥和。

时间紧,任务急,别再绕圈子,直接奔天安门吧。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伍石

伍石

146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中国北京人,退休人士,以文会友,不谈公事。

文章